查看原文
其他

锦绣山河 & 鲤属故人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沈少民项目——中国鲤鱼”是艺术家沈少民近期的展览,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未来的预言——当代的启示录。工业化的鸿篇巨制加上新媒体装置属性以及戏剧性空间组织等综合手段,使这个展览开幕即惊起轩然大波。观众们面对这一片“被抽干的海洋和窒息的鱼”时,兴奋、惊恐、迷茫等不同的感受会接踵而至,直至一种自潜意识里逐渐升起的焦虑雾霾一般弥漫在这个冬天里。

一个“寓言”的疾走证明了故事和现实的贴切,也表现出了艺术家语言中的诗性和控制形态的能力。寓言的存在证明了现实的压迫,思想的表达不得不寄托于故事的文体,但历史也证明:寓言总是比口号更持久、比批判更有效。

视频:“沈少民项目——中国鲤鱼”展览现场▲


艺术家沈少民▲

展览呈现出的水和鱼共同的悲剧是关于人类未来的预言,枯鱼之肆影射了生存的环境和人的关系。在水的立场,鱼是水的“暗物质”之一;从鱼眼看去,水是鱼的环境。“鱼儿离不开水”,水是鱼的生存空间,是鱼的环境供养者。它们本是同处共同体的一对事物,眼下却因失控的此消彼长导致平衡的打破,结果是同归于尽。

盐是压缩后的海水或湖水,它代表紧缩到极限的空间;鲤鱼是一种源自亚洲的生物,它拥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胃,在水中通吃几乎一切植物和浮游生物。更有趣的是,鲤鱼在觅食的时候会把水搅浑,这倒是启发了它食物链的上端——人类,开创了“浑水摸鱼”的生存手段。鲤鱼超大的进食能力和繁殖能力毁灭了它的环境,也毁灭了自身。因此当环境的最后一滴眼泪成为盐粒的时候,鲤鱼的族群也就走到了尽头。

“沈少民项目——中国鲤鱼”展览现场▲

“中国鲤鱼”当代艺术展中使用的鲤鱼,在中国文化中还象征着非凡的活力。我们经常说“鲤鱼跳龙门”,因为鲤鱼们有着超强的越界能力,据说其跃出水面的高度可达2.4米。对于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们来说,他们经常使用这句俗语来鼓励后代在考试、竞赛、晋升方面积极进取,并最终成功。事实上也是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留学英美的中国后辈成倍增长,并且不仅仅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的留学生已经覆盖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的全教育环节。而且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的爆棚,这些青少年正在异国他乡大显神通,屡屡创造各种“奇迹”。

此外,鲤鱼在中国文化中还象征着富足,充满了物欲。传统的年画中总有一个莲藕一样的童子怀抱一尾肥鲤,寓意“年年有余”,很明显这个祝福利用了“鱼”和“余”的谐音。“谐音”的把玩儿是中国语言传统中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明喻”,直接明了地贯通了价值和意义之间的壁垒。

年画《鲤鱼跳龙门》▲

《跃龙门余上有余》,彭海清▲

年画《年年有余》▲

我们对鲤鱼的爱主要表现在吃这件事情上,善于烹饪的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处置这些胖乎乎的家伙,红烧、清蒸、烧烤、糖醋、葱油、腌制,甚至剁碎了制成鱼丸,当然还有将之制成罐头的。在人们的脑海中,日常生活的经验就会和沈少民制造的鲤鱼罐头发生关联,把鲤鱼制成的罐头,为那些操心美国亚洲鲤鱼成灾的网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那些罐头盒像棺材一样,一尾尾鲜鱼躺在里边,它的周围填满了写满诅咒的字条。这些咒骂像极腐朽的汤汁浸泡着披着龙鳞的家伙,在日复一日的黑暗里把它变成了口味鲜美的食物。同时又像海绵一样,铺垫着被这些盖棺定论的鱼儿,让他们倍感温馨和幸福。

鼎鱼幕燕是一种世间常态,鱼如此、人亦如此。现在、这些罐头陈列在“超市”模样的展厅里,等候的“食客”们的光临。而当我翻看罐头盒子底部寻找保质期的时候,结果那闪闪发光的金属表面让我看着看着就看到了自己……

“中国鲤鱼”展览中的鱼罐头▲

陈列在“超市”模样的展厅里的鱼罐头▲


“中国鲤鱼”收藏证书▲

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与作品《艺术家排泄物》▲

1961年,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将自己的大便装到90个罐头里面将罐头都密封,每个罐头都有皮耶罗·曼佐尼字样的亲笔签名,以及独一无二的编号。这些作品完成后,皮耶罗·曼佐尼还拟定了售价,他打算每克大便比照黄金的市场价格来卖,而且这些作品每年还要跟随金价上下浮动。

《艺术家排泄物》▲

在当代艺术活动的范畴中,空间和作品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策展人或艺术家通过各种伎俩把人们诱惑到这个空间中来,再用自己的思考淹没观众。展厅俨然是一个剧场,在这里现实被取样和抽象,再经过组织要素、布设细节,最终释放自己的思想。一个不错的展览,或许会让观看者感到愉悦。而一个牛逼的展览,简直就是一枚丢回社会现实的核弹,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的震颤。

同时,展厅这个剧场还是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就在你的脚下,参观者和作品始终在戏剧性的空间中相互作用。当代艺术是一个使用当下社会能力(如设计和制造),同时契合当下文化(如商业娱乐)的创造方式,因此它看起来如此综合、应景。展览中的17吨盐,若换算成淡水,应该是一个中型湖泊的水量,2000尾的鲤鱼就是赤条条的一个庞大族群的缩影。在这个空空荡荡的展厅里边,看着那些垂死的鱼和铺满的盐,我仿佛看见了曾经充溢的水和成群结队的鱼,然后听到了拥挤、看到了蒸发的声音。

“沈少民项目——中国鲤鱼”展览现场,观众的参与▲

“沈少民项目——中国鲤鱼”展览现场,拥挤的鲤鱼▲

视频:拥挤的鲤鱼▲

沈少民展览中处理角色关系的深意,让我想起了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鲤鱼、猫、盐粒、铁盒罐头、超市货架、写满字的纸条,每一个元素都是艺术家导演的这幕冷艳戏剧中的重要角色,它们精准的对应着现实中的人、影子捕食者、社会空间、制度、食品和社会舆论,它们是暗淡现实清晰的影子,向在场者传递了非常明确的信息。而李安的电影中,救生艇、老虎、鬣狗、猩猩、以及神秘岛上密密麻麻的狐獴,影射了“社会空间”、“他我”、“粗鲁的厨子”、“柔弱的母亲”、还有非常时期作为维持生命食品的“同类肉身”。这些角色组织而成的不是一条美丽的项链,而是一条自噬的生态链,是环环相扣无法解脱的“铁环”。

“中国鲤鱼”展览现场,猫、鲤鱼和盐粒▲

李安导演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苏丹与崔明慧(李安的导师)的合影,背后为少年派的海报。拍摄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2016年

自我吞噬者:衔尾蛇▲

衔尾蛇(Ouroboros),其名字涵义为“自我吞食者”,是宗教及神话中的常见符号。柏拉图形容衔尾蛇为一头处于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在它被生育出来的时候,它的排泄物就安排成为它的食粮,它的行为及其行为之影响都源于它,亦受之于它。

印度教的衔尾蛇▲

古印度人认为在地面之下,有力大无穷的四只大象支撑著,大象则站在象徵力量的乌龟的背上,乌龟又趴在首尾相衔的眼镜蛇背上。而且,一些印度民间神话也这样描述:蛇神舍沙(Shesha)环绕着龟神俱利摩(Kurma),支撑起负责背负整个世界的八头(或称四头)大象。

真相是残酷的,但真相往往隐藏在生动的表象之下,身处其中的我们被这种表像迷惑,然后在沉醉中被吞噬。因此,其实后台的景观更加重要。书写之前我找沈少民要了一些制作“鲤鱼”的细节图片,看到了那些栩栩如生的鱼儿在流水线上的制造过程,包括制造之前的打样,以及打样之前的研发。我目睹了一个庞大而又缜密的计划,计中有计,戏中有戏。

“中国鲤鱼”的打样▲

“中国鲤鱼”在流水线上的制作▲

视频:展览中的鲤鱼▲

当代艺术的文本性、计划性、逻辑性,并不妨碍它在形态上的混搭和语言上的无序,但是“亚洲鲤鱼”、“水资源”、“食品安全”、“移民潮”,的确是当下出现较为密集的词汇,它们都折射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性焦虑和隐忧。在叙事逻辑和社会热点的双重支撑下,视觉审美就会超越图像范式的压制,而矛盾和复杂兑换来的经常是心旷神怡之感。

本次沈少民的展览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低开高走。表象和本质被巧妙地捏和在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上,它们矛盾却同体,如阴阳、似雌雄,相互交合、互为解释。沈少民创造的空间感不是美学,而是语言性的、诗性的。因为寓言是比“黑话”更高级的语言形式,满满的正能量。它本身还是一个谜语,是需要回味的空间,而留出空间的空白才能让子弹飞起来。

 

2019/01/16日 苏丹完稿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

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往期文章

何为盛宴

电影中的当代图像美学——贾樟柯电影中的当代艺术诊断(之二)

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酒窖里的那3000双眼睛——意大利酒庄之旅(之二)

味觉的形式——意大利酒庄之旅(之一)

宫庙有声·玄之又玄——声音艺术装置《响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